宜宾市位于四川省南部,属于南亚热带到暖湿带的立体气候,山水交错,风景秀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在历史上,各族人们依据各自传统和风俗习惯曾酿制了不同的风味特色的美酒。诸如先秦时期僚人酿制的清酒、秦汉时期僰人酿制的蒟酱酒、三国时期鬏鬏苗人用野生小红果酿制的果酒等,无不闪烁着古代中国人对酿酒技术的独到见解和聪明才智。
随着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宜宾地区的酿酒技术不断提高。到了南北朝时期,彝族人采用小麦、青稞等粮食混合酿制了一种咂酒,从此开启了采用多种粮食酿酒的先河。
唐代,当地酒坊采用四种粮食酿制了一种“春酒”。诗人杜甫在品尝了春酒之后,即兴涌出“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的佳句。“春酒”后来便改名为“重碧酒”了。
宋代,宜宾绅士姚氏酒坊采用大米、高粱、糯米、荞子等五种粮食酿酒,酒质甚美。宋代诗人黄庭坚在品尝了“姚子雪曲”之后,给出了“杯色争玉,白云生谷”、“清而不浊,甘而不哕,辛而不螫”。而这与1963年第二届全国评酒会上的评酒专家给予五粮液的“香气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净爽,各味谐调,恰到好处,尤以酒味而著称”的评价有着惊人的相似。这足以证明当时的五粮液酒的酿制技术已经趋于成熟。
明朝初年,宜宾陈氏继承了姚氏产业,并不断发展壮大,“五粮液”迄今使用的老窖,就是明代建造的,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不仅如此,陈氏酒坊在继承“姚子雪曲”生产工艺的基础上,还总结出“陈氏秘方”,从而使得酿酒工艺更加完整、酒质更趋稳定。这就是五粮液的前身。当时上层人士将“五粮液”称之为“姚子雪曲”,下层人士将之称之为“杂粮酒”。
清宣统元年(1909年),陈氏秘方传人邓子均将自家酿酒带到一个家宴上,晚清举人杨慧泉品尝了该酒以后说:“如此佳酿,名为杂粮酒似嫌凡俗,而姚子雪曲虽雅,但不能体现此酒的韵味。此酒是集五粮之精华而成玉液,更名为‘五粮液’是一个雅俗共赏的名字,而且顾名可思其义。”自此“姚子雪曲”改名“五粮液”。已有百年历史。
2003年,五粮液系列酒共销售16.89万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33亿元、净利润7.03亿元。
2006年,五粮液系列酒共销售18.97万吨,实现酒类主营业务收入733337.37万元;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中披露:本期消费税为54327.52万元。
2008年,五粮液系列酒共销售五粮液系列酒7.58万吨,同比2007年减少22.5%。实现营业收入79.33亿元,增长8.25%。
2009年,五粮液系列酒共销售8.45万吨,比2008年同期增长11.48%。
2016年,五粮液系列酒共销售量14.87万吨,较2015年13.74万吨增长8.25%。实现营业总收入245.44亿元,较2015年216.59亿元增长13.32%。
2017年,五粮液销售收入突破800亿元,利润突破140亿元。
2018年,五粮液集团实现销售收入93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