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葬是我国产生较早、流传时间较长、使用范围较广、涉及民族较多、较为普遍的一种丧葬民俗。 当代我国政策允许实施土葬的十个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 土葬的基本原则:入土为安 土葬产生原因: (1)人类生存意识引起的原始生态环境保护行为产生土葬 人类丧葬民俗起源于对动物行为的模仿 动物行为属于自然本能 人对动物的模仿属于文化行为 (2)人性的发展,人伦情感关系进化产生土葬 死而弃之沟壑,人之情不忍为,故有葬死之义。葬者,藏也。
在参加的葬礼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在礼堂两边看到摆放的花圈,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花圈好像和葬礼有着不可切割的关系。那么为什么葬礼要送花圈呢?下面就跟着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花圈是悼念逝者,寄托哀思的表达,这也是一种葬礼礼仪,但是花圈文化却是从西方引进的礼俗。在西方,花圈的环形象征了生命的延续,随后被人们延续下来,形成了殡葬礼仪习俗。常见的花圈从型号上分有小型、中型、大型和特大型等几种。从制作质料上分有鲜花型、纸花型和绢花型等几种。送花圈的大小规格,送何种质料的花圈,要视丧事规格,逝者情况及本人同逝者生前亲近程度,以及其他送礼人的丧事礼品状况而定。无论什么材质的花圈都应以雅致的、文化内涵丰富的为佳,尽量不用太俗气的。 花圈并不是传统葬礼的产物,但不知从何时开始却成为了葬礼中必不可少的物件。民间葬礼所使用花圈多以纸张、塑料制作,不但浪费纸张,用完后焚烧时所产生的烟尘也极度污染环境。近年来随着环境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趋向于弃用花圈或者用鲜花作为代替。 鲜花环保无污染,不仅外观比花圈漂亮,其含义也更为美好和深刻。进献用的鲜花一般以菊花或百合为佳,当然也可以选用逝者生前喜欢的品种,但注意不可选用带刺的玫瑰。
以前我们对殡葬服务一直有个印象,主要是为逝者服务。所以,如果家属之前没有去世,那么一定不能让殡葬服务人员进入家中。否则家人会受到死亡威胁。这种让殡葬服务人员进入家中的行为,就像是把死亡引入家中。所以普通人为了避免不孝的指责,宁愿等到家人去世后再让殡仪服务人员进家门,也不愿让家人在弥留之际看到殡仪服务人员。 然而,这种做法对濒临死亡的家庭是好是坏呢?其实是值得反思的。因为,在殡仪服务开始由外人办理之前,我们的殡仪服务基本都是由家属办理的。在家属办理的年代,临终关怀是整个殡葬服务的一部分。因此,在传统的丧葬礼俗中,我们发现死亡是丧葬礼俗的一部分。因此,殡葬服务离不开临终关怀。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殡葬服务逐渐脱离家庭的控制,使得殡葬服务于丧、葬、葬、祭的死亡处理。临终关怀不再是殡葬服务的一部分。我们的社会之所以演变成这样,是因为临终关怀被认为是家庭私事,不适合作为外人的殡葬服务人员介入。一方面来自于社会对死亡的禁忌,认为殡葬服务人员的进入会将死亡带入家中。因此临终关怀不仅在殡葬服务中被忽视,而且被认为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民间在丧期祭奠活动中,虽然仪式很多,但到了现在丧期已是简单了许多,主要有设灵堂、客祭、做七等等。有些丧事简办的,同时也免掉了丧期中的祭奠活动。 设灵堂:人气绝身亡后,丧家便在自家设灵堂,以便祭奠民间相信灵魂不死,认为死亡仅仅是灵魂摆脱肉体的束缚,因此,必须让灵魂有一个安顿之处,久而久之,演变成现在的灵堂作为一种临时的对诸祭奠的场所。 客祭:在设灵堂之后到出殡之前,逝者生前的族戚好友会前来吊丧,过去称为开吊现在则称为客祭。为了方便接待,也可以在该期间内选定一两日为客祭日期,告知亲朋好友前来吊祭,按旧礼,亲朋好友吊丧须行三跪九叩之礼,但现在的做法比较简单,一般是亲朋好友先点上三支香,然后向遗像行三鞠躬礼,丧家则在一旁鞠躬行四礼。 做七仪式: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佛教认为,除罪大恶极的立即下地狱,善功极多的人立即升天,灵魂一般并不能够马上转生,没有转生的亡灵不是鬼,是在死后至转生过程中的一种身体,等待转生机缘的成熟,所以人死后七个七期中,孝属或亲友如果能请僧人来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处,所以佛教主张超度亡灵超好是在七七期,如果过了七七期之后,亡灵托生的类别已成定案,再做佛事,就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却不能改变他已托生的类别了,如果一个人,生前作恶很多,注定来生要托生畜类,当他死后的七七期中,如果有孝属亲友为他大做佛事,使他听到出家人诵经,当下许悔,立意向善,他就可以免去做畜牲而重生为人了,而道也认为超度超好是在他七魄没有散尽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