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绿意渐浓。 3月11日上午,记者来到巢湖市中庙街道河西村金村安置小区。这个集中居住了200多户村民的小区里,一排排两三层的小楼整齐有序,宽畅的水泥路干净整洁,家家门口都摆有两只不同颜色的小垃圾桶。见记者来访,村民刘永银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这蓝色桶里放可腐烂的垃圾,黄色桶里放不可腐烂垃圾。实行垃圾分类后,垃圾量减少了,小区环境变得清爽多了。看到整洁优美的环境,大家也不再乱丢垃圾了。 ”
垃圾分类让乡村摆脱“脏乱差”
去年以来,巢湖市积极探索农村生活垃圾 “分类减量无害化处理”新方式与新做法,干在实处,走在了全省前列。 “去年6月,我市被列为全国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 (市),截至目前,全市17个乡镇(街道)163个村居垃圾分类试点全覆盖,共有209个自然村落实了垃圾分类,取得了初步成效。 ”巢湖市城管委主要负责人杭行说。
推行“八个一”模式
金村安置小区的入口处,一个垃圾分类投放亭特别醒目,内放蓝、绿、黄、红四只240升的垃圾桶。垃圾分类员梅占超告诉记者:“农户对垃圾进行初分后,统一送到收集亭,我进行二次分类,将垃圾分为可烂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分别放在这四种颜色的桶内,终端再进行第三次筛分。 ”
“可烂垃圾包括厨余垃圾、果皮菜叶、谷壳杂草等,是处理的重点。目前,各村都在附近林地开挖沟垄,通过堆肥将可烂垃圾利用起来。可回收物通过便民服务卡由废品回收公司来收,有害垃圾由保洁公司送到中材安徽水泥窑焚烧处理。 ”中庙街道创建办主任孟令文说。
“其实,在农村各种废弃物中真正是垃圾的成分比例并不高,其中可降解和可回收的约占40%,能回收变现的基本上都回收了,实现资源化利用;有毒有害垃圾约占10%,剩余垃圾通过再次筛分后焚烧,实现无害化处置。 ”在巢湖市农环办负责人韩金明看来,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减量、无害化处理较之城市,更具天然优势,但也同样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
“垃圾分类是一项需要全民参与的工程,建立切实可行的模式为重要。从宣传发动、形成共识,到购置设备、建立标准,我们探索并创新建立了‘八个一’标准化垃圾分类处理模式。 ”韩金明介绍,这“八个一”就是:每村设置一系列图文并茂的垃圾分类宣传画;每户投放一组两只颜色不同的垃圾分类桶;每村兴建一座仿古式垃圾分类投放亭;每户制作一块“庭院三包”责任牌,明确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的责任;每村设置一块村民垃圾分类承诺墙;每户发放可回收物便民服务一卡通,畅通垃圾分类员与废品回收利用点的联系渠道;每个垃圾分类员的责任牌上墙,主动接受村民监督;每个村开挖一处可腐烂垃圾堆肥垄。
财政支持力度大
有人有钱,才能办成事情。为确保垃圾分类工作顺利推进,巢湖市建立了运营管理队伍,加强了经费保障。同时,制定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扶持政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督查考核办法等,实现了垃圾治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2016年底,该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现全域市场化,13个保洁公司承担着全市17个乡镇(街道)农村生活垃圾清扫保洁、收集转运工作。同时,以每个自然村庄为1个网格,将全市共划分为3115个清扫保洁网格,配备网格队长130名。农村环卫保洁队伍按农村户籍人口每300-400人配备1名保洁员为基本要求,共配备了保洁员2324名。13个保洁公司在全市配备了分类垃圾桶50000余只;兴建了209座仿古式垃圾分类收集亭,完善了7座垃圾中转站转运设施,垃圾收运处理工作基础不断完善。
“更为可喜的是,市财政对农村环境整治的经费投入逐年加大。 ”杭行表示,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全域治理市场化后,每年共投入6000万元,主要依靠市镇两级财政予以保障。 2018年起,每年市级财政再安排2000万元,专项用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我们还创新工作模式,建立全域垃圾治理微信群,及时了解各地动态,开展调度督导。此外,专门聘请退休老教师担任监督员,开展城乡环境治理义务监督。 ”韩金明说。
“标杆”需要再拉高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洁净美是大前提。
“垃圾分类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既节约了资源,又减少了垃圾的总体体量,环境治理压力大为改观。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一些短板和不足。各区域发展不平衡;群众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杭行表示,随着农村垃圾分类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巢湖市将进一步拉高标杆、奋勇争先,在推进垃圾终端处理上再下功夫,在健全运行模式上不断创新;进一步构建更为成熟的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体系;完善堆肥垄开挖和堆肥模式,积极做好可腐烂垃圾的堆肥、和覆土;加速推进市有机物处置中心项目建设,推进实施具有“巢湖特色”的机械成肥项目;还将采取激励措施,进一步调动广大村民参与垃圾分类处理的积极性。